当前位置:首页 > 剝離輕鬆籌!輕鬆健康集團IPO背後:活躍用戶流失超2000萬,毛利率暴跌至20% >

剝離輕鬆籌!輕鬆健康集團IPO背後:活躍用戶流失超2000萬,毛利率暴跌至20%

来源信馬由韁網
2025-07-04 13:22:25

來源:中國報道

近期,國內知名的互聯網健康平台——輕鬆健康集團(以下簡稱“輕鬆集團”),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和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記者注意到,在衝刺港股IPO之際,輕鬆集團經曆重大業務調整。2024年6月,創始人楊胤主動將知名度最高的線上大病籌款平台“輕鬆籌”和旗下朵爾醫院相關業務從上市主體中剝離。

輕鬆健康寧將“流量入口”輕鬆籌業務剔除出上市主體,直接原因是其涉及外資禁入領域。披露信息顯示,輕鬆健康集團是一家在開曼注冊的外資企業,而國內法律法規對外資開展的一些業務有所限製,輕鬆籌就屬於這一範圍。

在上市前夕選擇剝離核心業務輕鬆籌,輕鬆集團這一舉動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商業邏輯?未來又將麵臨怎樣的挑戰?

圖源:網絡

持續虧損,服務費比例提升超過30%

輕鬆集團成立於2014年,最初以大病籌款平台“輕鬆籌”起家,憑借社交網絡的傳播優勢,迅速積累了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不過,輕鬆籌籌款業務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此前,為了改善財務狀況,輕鬆籌還將服務費由6%上調至8%,引發外界廣泛關注。

據公開信息顯示,暖心惠民平台率先調整了平台服務資費,將個人求助項目的服務費用從過去的提現金額6%上調至8%,單筆上限為10000元。

隨後,輕鬆籌也宣布調整收費策略。輕鬆籌的《服務協議》第四款第十一條規定,對於線下人員指導發起的籌款項目,服務費收取比例是8%,並提示,“此標準屬於線下指導發起項目模式試運營階段暫定標準,之後可能發生調整請您關注”。線上人員指導發起的籌款項目服務費仍按6%收取。單個項目服務費收取上限均為8000元。

但與此同時,水滴籌目前的服務費標準保持不變,仍為提現金額的6%,單筆籌款案例的服務費上限為8000元,為行業最低。

“從6%提升至8%,服務費比例提升超過30%,這個漲幅還是很大的。”保險資深人士張朋告訴《中國報道》記者,輕鬆籌作為輕鬆健康集團的基本業務之一,既是公司的流量來源也是公司的成本,在服務環節,為了保持籌款用戶的公正客觀性,需要線下人員去做患者走訪、材料搜集等服務,6%的服務費或許很難覆蓋這些基本的成本。另外,也有可能考慮到公司籌備上市的需要,通過服務費的增長,來給集團公司提供財務上的支持。

“上調手續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從未來數據報表方麵,讓財務數據顯得更好看一點。”張朋分析道,其次,服務費的上調,相對會降低客戶的籌款意願,畢竟水滴籌目前還是6%的手續費沒變。

頻繁卷入信任危機,IPO前剝離輕鬆籌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輕鬆籌業務公益屬性與商業變現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頻繁卷入信任危機和用戶投訴。

在黑貓投訴 平台上,關於輕鬆保嚴選的投訴高達1600餘條,許多用戶反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自動扣費購買保險,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外界認為,這種負麵輿情不僅影響了輕鬆集團的品牌形象,也對其上市之路構成了潛在的阻礙。投資者在評估公司價值時,必然會考慮品牌信任度下降對未來發展的影響,這無疑增加了輕鬆集團在資本市場上的不確定性。

“在提交招股書前,輕鬆籌被輕鬆健康集團剝離出來,這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麵是考慮到之前競爭對手水滴上市時,曾經因為使用公益引流、商業變現的這種模式,引起輿論風波,大家發現其利用消費者的善心,來實現其商業利益,造成較大的負麵影響。現在輕鬆健康集團要上市,必然要吸取之前水滴的教訓。其次,在合規層麵,輕鬆健康集團是一家外資公司(注冊在開曼),法律上限製外資參與內地的個人求助服務。更重要的一個方麵,可能是因為輕鬆籌從集團上市的角度,可能已經不屬於一個加分項。”張朋分析道。

“籌款業務最大的一個變現通道是賣保險,但目前其保險業務也一直持續下滑。”張朋認為,“從保險行業的角度來看,該塊業務還會繼續下滑。再把這個業務放在集團公司裏麵一起上市,無法給投資人展示一個比較理想的預期。輕鬆健康集團可能更希望以健康+科技,轉型從智能AI+健康管理這個方麵規劃發展及‘講故事’,來提升公司的競爭力和在資本市場的議價空間。”

活躍用戶流失超過2000萬,毛利率暴跌至20%

此外,輕鬆健康集團的招股書細節顯示:過去幾年內平台活躍用戶從7050萬銳減至5000萬,流失超過2000萬;曾經占大頭的保險業務持續下滑,新拓展的健康服務業務毛利率則從近97%暴跌至約20%。

在缺少了眾籌求助的場景後,用戶黏性也大不如前。楊胤早年依托“悲情救助”獲取流量的增長模式似乎正在失效。數據顯示,輕鬆健康平台用戶的人均停留時長已從捐款時代的5分鍾驟降至日常健康內容的30秒。

業務剝離後的輕鬆健康站在了新的起點,卻不得不直麵用戶增長乏力與商業模式轉型的雙重陣痛。有分析指出,這種“增量不增收”的困局顯示出輕鬆健康轉型的掣肘——流量紅利衰退下,如何將公益場景積累的用戶轉化為日常健康服務的付費用戶,成為一大難題。

“在早期,賣保險確實是‘收割變現’籌款用戶的最高效的方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是帶來投訴最多、負麵影響最大的一種方式,監管對這種模式也是逐步收緊的,這直接造成了保險業務的大幅下滑。”張朋告訴記者,其次,其轉型做健康管理,收益大幅下滑,直接原因是成本的大幅增加,因為保險業務依托自有流量,通過線上保險業務快速變現。但早期輕鬆集團在健康管理服務方麵需要增加投資成本,重新建設及采購相關的健康管理服務,這無疑是進行新一輪的跨界,利潤暴跌是避免不了的結果。但從未來上市“講故事”的角度來說,又是不得不做的一個選擇。要上市,必然要有一個更具市場吸引力的業務模式來給投資人信心。

新用戶來源存疑,或上市即破發

在缺少了眾籌求助的場景後,用戶黏性也大不如前,輕鬆健康集團上市前景如何?

張朋表示,沒有基礎的流量來源,在新的健康管理模式下,新的用戶增長從何而來,存在較大的難度。而且現在老用戶在新的場景下,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變化,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是否會出現新用戶獲取不足,老客戶又大量流失的情況,令人擔憂。

尤其是收入的持續性問題上,張朋指出,之前的保險業務,因為保險客戶首次投保後,需要按月或者按年持續繳費才可以延續保障。而且保險的老客戶換產品或平台的門檻和成本是比較高的。相較新客戶,老客戶的服務成本是極低的,可以給公司帶來持續的收入,公司重心隻需要重點圍繞不斷獲得新客戶就可以。但作為健康管理業務,不但要不斷獲得新客戶,如何讓老用戶持續給平台帶來收入,客戶對平台的忠誠度是需要一個持續的服務體驗來不斷強化的,這個難度是遠高於保險的業務模式,而且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所以,對於輕鬆集團的上市,張朋認為,現階段隻能緩解其經營過程中資金的壓力。上市後,對公司的經營壓力是進一步加大的,大概率會上市即破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