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姓名:王若飛
生卒年:1896―1946
籍貫:貴州安順人
⠀
隨林伯渠到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此後留在重慶。周恩來不在重慶時,他是共產黨駐重慶首席代表,並主持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工作。1945年4月,在黨的七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45年8月,隨毛澤東、周恩來飛抵重慶參加國共談判。1945年12月又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隨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赴重慶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為擴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陣線積極工作。1946年4月8日,同秦邦憲、葉挺、鄧發、黃齊生等乘飛機離重慶返延安。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飛機失事墜毀,與同機人不幸遇難。
王若飛生於1896年10月,貴州安順人。他從青年時代起就投身革命,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1922年6月參與發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積極從事馬列主義的宣傳。
1923年4月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並轉為中共黨員。
1 9 2 6年初,吳佩孚聯合張作霖,向國民軍發動進攻,駐河南的國民二軍被迫退出河南,使河南再次陷入吳佩孚的統治之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黨、團組織又轉入地下狀態。1926年3月,王若飛離豫赴滬,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王若飛在豫工作9個多月,曆盡艱難,從宣傳馬列、組建黨團組織到開展工運、農運,都作出了顯著的成績,當時黨中央認為,王若飛在河南所主持的工作,“都已達到相當的成功。”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參與領導了上海工人第一、第三次武裝暴動。1925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根據李大釗與國民二軍軍長胡景翼商定的計劃,派王若飛到河南幫助國民二軍開辦軍官學校。
6月初,王若飛到達開封,後又到鄭州,住在當時京漢、隴海鐵路總工會南邊的小巷裏。6月7日,鄭州召開群眾大會,聲援滬案,王若飛以全國總工會代表的身份參加大會並發表了演講,後由於胡景翼病故,繼任國民二軍軍長的嶽維峻放棄了開辦軍校的計劃,於是,王若飛即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留在河南,做地方黨的工作。不久,黨中央為加速河南黨的建設和發展,又派來一批骨幹。
王若飛團結各地來的同誌,把建立和發展各級黨團組織作為首要任務。為了實現全省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他首先把鄭州原黨支部改建為“中共鄭州地方執行委員會”,管轄開封、洛陽、焦作、彰德、衛輝、信陽以及京漢鐵路和豫豐紗廠八個黨支部,並很快建立起了中原地區最早的三個地委。王若飛對共青團的建設也極為關注,並很快建起了鄭州等六個支部。後由於王若飛等共產黨人認真貫徹了黨的四次代表大會精神,使河南的黨、團組織得到較快發展。幾個月之內,黨團員人數增加了10倍。
1927年起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農民部部長和宣傳部部長。
1928年6月赴蘇聯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後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
1931年回國,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員,後在內蒙古包頭因叛徒出賣被捕。在長達5年零7個月的監獄生活中,他堅貞不屈。1937年獲釋後,任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抗戰爆發後,1938年起任中共中央華中工作委員會兼中共中央華北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兼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同年8月與毛澤東、周恩來一起作為中共代表赴重慶同國民黨談判。1946年1月代表中共方麵出席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
1946年4月8日在由重慶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王若飛以自己的生命,實踐了他“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諾言,成為共產黨人學習的楷模。
王若飛故居,位於安順市內若飛大道北道中段東側。是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出生和居住過的地方。⠀ 故居始建於清代,王若飛曾祖父所建,1982年對外開放。故居臨街,經過道進朝門入四合院,院內鋪以方形石板,有石砌花壇、魚池等,房屋為木結構小青瓦建築,具有清代民居風格。⠀ 現存部份家具實物及若飛青少年時期在日本、法國留學時進行革命活動資料,與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一起工作時的照片、通訊手跡,重慶談判時所穿衣物,遇難後黨中央和中央領導的悼詞,部份國民黨要員、愛國將領、民主黨派知名人士題詞、挽聯及有關王若飛的書籍,出版物等。⠀ 王若飛故居紀念館 是紀念和展示王若飛同誌光輝事跡的專題性紀念館。全部陳列共分八個部分,目前展覽圖片資料為125幅,實物資料47件,展線長330餘米,以若飛精神“一切要為人民打算”作為布展主線。從多角度、多側麵展現了王若飛同誌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經曆和參與的重大曆史事件,突出了王若飛同誌的曆史地位和作用。⠀ 門票價格:20元/人⠀ 交通提示:王若飛故居位於安順市西秀區北街174號,在火車站或汽車南站坐13路車可達.⠀
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著名“四.八”烈士,1896年10月11日生於貴州安順城北。⠀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豫陝區黨委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江蘇黨委省農委書記。⠀ 1927年5月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 1931年任中共西北特區委書記,在延安時期曆任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統戰部長、宣傳部長、十八集團軍延安總部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華北華中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央黨務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等職。⠀ 1945年8月王若飛作為中共代表團代表之一,與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同國民黨政府簽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 1946年4月8日,王若飛乘飛機回延安請示匯報工作,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時年五十歲。
1896年10月出生於貴州省安順縣。9歲時隨具有民主進步思想的舅父到貴陽讀書,並在他們的影響下參加了反對袁世凱複辟帝製的鬥爭。從1918年春天起,王若飛先後赴日本、法國和蘇聯留學。
1922年6月,他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在法國發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積極探討中國革命問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3年4月,王若飛和趙世炎等旅歐黨員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並轉為中共黨員。他們係統地學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十月革命的經驗,並聯係實際,經常討論中國革命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政治理論水平。
1925年3月王若飛回國。不久他擔任中共豫陝區委書記,在李大釗的指導下,他在中原地區大力發展黨團組織,積極開展以工人運動為中心的各項工作,為推動中原地區的革命運動作出了貢獻。
1926年5月,王若飛赴上海任中共中央首任秘書長,參與處理了黨內大量的日常工作,並參與領導了上海工人第一、第三次武裝起義。黨的五大後,王若飛擔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農民部長和宣傳部長。黨的八七會議後,王若飛根據革命的緊迫形勢,克服重重困難,多次在江蘇各地組織農民暴動。1928年6月,王若飛赴莫斯科參加中國共產黨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留在蘇聯,進入列寧學院學習。
1931年7月回國後,王若飛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員,組織領導西北地區的農民解放鬥爭和民族革命鬥爭。這年11月,由於叛徒出賣他在包頭被捕。在獄中,王若飛大義凜然,在敵人的法庭上據理力爭,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大談馬克思主義。敵人曾將他押赴刑場,玩弄假槍斃的伎倆恫嚇他,他仍不屈服。他還在獄中寫下了2萬多字的長信,勸國民黨綏遠主席傅作義站在中華民族革命戰爭的立場上,堅定地動員民眾和軍隊抗戰。
1937年4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營救下,王若飛結束了5年零7個月的牢獄生活。1937年9月到達延安之後,他風塵仆仆,竭盡全力地投入工作。1938年秋,他擔任中共華北華中工委秘書長,並兼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0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44年4月他赴重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工委書記,主持南方局的日常工作。1945年8月,他與毛澤東、周恩來一起作為中共代表參加了與國民黨的和平談判。
1946年4月8日,王若飛乘飛機由重慶回延安向黨中央請示匯報工作,飛機行至山西興縣黑茶山不幸遇險失事,王若飛與秦邦憲、葉挺、鄧發等同機遇難,時年50歲。
“一切要為人民打算”,這是王若飛當年臨別重慶時向周恩來說的最後一句話,這句名言成了他對人民、對黨的最後遺言。在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隊伍裏,王若飛是全黨當之無愧的楷模!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