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5 07:22:56
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姚冶誠出生於江蘇吳縣冶長涇河北的南橋小鎮上,後又遷居冶長涇河南的莊濱鄉。姚冶誠小名阿巧,其父名叫姚阿寶。姚家祖籍安徽,兵亂中逃難遷移江蘇,曆經數代,族譜稱謂是吳興郡南熏堂。因她是獨養女兒,從小父母便視若掌上明珠。後因父母早故,依靠叔叔姚小寶為生。長大後的阿巧雖稱不上絕色,但卻也出落得明眸皓齒,麵目娟美,皮膚白皙,修長適度。加之心地隨和,聰明能幹,做得一手好女紅,所以備受小夥子們的青睞。長至及笄之年,其叔因膝下無所出,就將她認做女兒,準備贅婿成家。漕湖畔上方港村的沈天祥三兄弟子嗣眾多,世代以種租田為生,生活拮據。於是,姚寶叔托人撮合,將沈天祥的次子沈天生入贅姚家,沈天生隨即易姓叫姚天生。婚後,夫妻倆雙雙投奔到姚天生在上海的叔父奇祥、雲祥處。姚天生於是在西藏路八仙橋一帶跟隨叔父從事殯葬、腳力等體力勞動。因二人生活較富裕,姚天生常到浙江路寧波路口朝陽樓吃茶、吸鴉片。漸漸染上惡習後的他,不但花盡了積蓄,又耗身損誌。每日喝醉了酒,稍不如意就對阿巧拳打腳踢,因此夫妻感情日益惡化。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蔣介石的妾室---姚冶誠-雲卷雲舒-雲卷雲舒的博客
隨著煙癮越來越大,入不敷出的姚天生終於窮困潦倒。後來,阿巧隻好到上海五馬路群玉坊的一家堂子裏做了娘姨,那爿堂子隻有一個“先生”(對高級伎女的稱呼,這種伎女能吟詩作詞、彈唱應酬,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而娘姨則是負責服侍她的生活起居。阿巧的工作是負責管理“先生”的衣物首飾,為“先生”梳頭,並做執行客人等輕巧活,俗稱“細作娘姨”。
1911年,蔣介石回到上海,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姚阿巧,一來二往,不久,二人同居。辛亥革命後,蔣介石積極參加反袁護法鬥爭,往返日本、滬杭、山東等地,蹤跡不定。姚氏不僅安心跟隨著他,而且把平時省下的積蓄資助於他。因此,雖然她雖出身低微,又沒文化,但蔣介石對她還是懷有感激之情,終生對她十分敬愛。姚冶誠和蔣介石結婚後,沒有生育子女,若幹年後收養蔣緯國。蔣緯國是戴季陶與一個日本女人所生。據蔣緯國自述,其幼年成長環境相當特殊。1歲至5歲時的他一直寄養在上海朱姓和邱姓人家,與戴季陶家常有往來。4歲半那年,隨蔣介石回到奉化溪口,由姚冶誠撫養,稱姚氏為“養母”,稱毛氏為“娘”,稱王太夫人為“祖母”。心地善良的阿巧視他為親生兒子。蔣緯國成人後,也視姚氏為生母一般。
1927年底,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後,蔣介石將姚氏與緯國托付給留日時的同學吳忠信關照。姚氏乃移居蘇州,但生活費仍由蔣負擔。後來,姚氏在南園的蔡貞坊選中一塊地皮建造新居。
1929年,新屋落成,當地人稱為蔣公館。姚冶誠在蘇州居住期間,與蔣介石經常有書信往來,也有見麵接觸,但不同居。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蔣介石的妾室---姚冶誠-雲卷雲舒-雲卷雲舒的博客有時蔣介石路過蘇州,姚氏則攜緯國由顏芝卿帶路去火車站的車廂裏與蔣麵晤小聚,以慰相思之苦。在蘇州的幾年時間,姚氏清心寡欲,雖年屆六十,仍一頭烏絲。
1940年代初,蔣緯國與西北綿紗大王石鳳翔的女兒石靜宜結婚。
1949年,姚冶誠隨蔣緯國到台灣,居住在桃園大秦紡織廠附近,與她的親家石鳳翔為鄰。
1953年,石靜宜因難產去世,未留下子女。蔣緯國再娶後,姚氏即遷往台中,一直和侄媳王桂寶(姚覺和妻)住在一起。據說姚氏的心境不如居住在蘇州南園時好,身體衰老得快。
1966年,姚冶誠病逝。
[以上內容由" 0710yc"分享。]
人物關係:
丈夫:





同年(公元1966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表评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