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對2014年建院以來涉老字號案件審理情況進行通報,歸納老字號保護中存在的法律風險,並就加強保護提出建議。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截至2022年5月31日,北京知產法院共審結涉老字號案件490件,其中行政案件393件,民事案件97件。393件涉老字號行政案件中,老字號權利人勝訴率高達64.1%,民事案件中最高判賠金額達3000萬元。

今日更新消息 北京知產法院審結涉老字號案件490件,最高判賠三千萬元

  數據

  案件多涉食品、餐飲、文化藝術和醫藥行業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北京知產法院審理的老字號相關案件涉及的行業及地域範圍廣泛,但以食品、餐飲、文化藝術和醫藥行業居多。如“牛欄山”白酒、“綠楊春”茶葉、“三多軒”文房四寶、“同濟堂”醫藥等。其中338件案件涉及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155件案件涉及地方老字號,地域遍及全國。

  從案件類型來看,北京知產法院審理的涉老字號案件多集中在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其中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占比達到80.2%。此類案件涉及的爭議焦點亦較為複雜,法律條款較多。

  此外,老字號的權力基礎往往以字號為核心,輻射商標、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多項領域。“如‘河套’麵粉係列商標、‘永安堂’藥鋪商號、‘永豐牌北京二鍋頭’白酒包裝等,均曾作為老字號的權利依據,通過訴訟途徑尋求司法保護。”北京知產法院副院長宋魚水介紹。

  原因

  複雜曆史變遷帶來“老字號”權屬爭議

  許多老字號品牌曾經曆複雜的曆史變遷,由此,也帶來種種權屬爭議。此外,部分老字號企業存在創新不足、經營中斷等問題,因而麵臨多重知識產權涉訴風險。

  不少“老字號”權屬不明。“一部分是老字號因公私合營、權利流轉等,導致權利主體變更,創始人與所有權人分離,或產權邊界不清晰,出現不同的商業主體共同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字號,並各自注冊有商標,進而引發創始人與所有權人,或不同經營者之間為爭奪老字號品牌產生權屬糾紛。另一部分是老字號的產品、精湛技藝和服務理念在傳承過程中,因權利流轉不規範,在傳承人之間,或傳承人與使用該老字號的他人之間引發權屬爭議。”宋魚水介紹說。

  同時,因為主體變更、權利意識淡薄、經營困難等因素,部分老字號品牌未及時申請注冊商標,甚至在權利流轉過程出現長達多年不使用的情形,使老字號品牌麵臨可能進入公有領域的風險。部分老字號即使申請了商標,也存在因“連續三年不使用”麵臨商標被撤銷的風險。

  當然,老字號麵臨的最主要的法律風險還是集中在各類標識等遭他人攀附摹仿使用或惡意搶注。據了解,此類情形占比達涉老字號案件的近五成。分析其中原因,宋魚水認為,“一方麵是由於老字號品牌缺乏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戰略規劃,沒有及時建立品牌防禦和保護體係,另一方麵是由於一部分市場經營主體缺乏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規則意識,意圖攀附老字號。”

  建議

  老字號企業應盡早建立保護預防機製

  宋魚水建議,老字號企業應盡早建立保護預防機製,變知識產權保護被動為主動。“可以通過及時注冊商標、域名,申請專利、加強商業秘密保護等方式,對其獨有商業標識、產品配方、工藝、服務等進行知識產權體係布局。還應尊重曆史、尊重市場現狀,合理劃分各類權利主體之間的權屬關係和權利邊界,強化權證意識,對權利許可和轉讓進行明確的約定和合理限製,維護和延續老字號品牌價值。”宋魚水說。

  此外,宋魚水還建議老字號企業對新消費需求研發新產品、推出新服務,增加品牌活力,擦亮老字號金字招牌。老字號企業也可依托互聯網,通過源頭追溯、實時監測、市場大數據等識別手段,全麵開展境內外知識產權糾紛的維權工作,同時注意依法維權,避免超越權利邊界,背離保護原則。

  “司法機關也將進一步加強與行政執法的協調與銜接,加大訴源治理的力度,匯聚合力從源頭上嚴厲打擊侵犯老字號知識產權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從根本上肅清各類市場不正當競爭行為。”宋魚水表示。

文章轉載自:新浪新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