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今天,新紀錄誕生!

发帖时间:2025-07-04 16:18:00

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互聯互通機製下,港股通不僅為內地投資者配置港股提供了機遇,也為香港市場注入了新的流動性和活力。

3月10日,港股市場出現回調,恒生科技指數一度大跌超3.5%,恒生指數一度大跌近2.5%。截至收盤,恒生指數跌1.85%報23783.49點,恒生科技指數跌2.52%報5885.49點。

不過,當天數據顯示,在港股市場回調的過程中,南向資金淨買入金額接近300億港元,創下互聯互通機製開通以來的單日最高紀錄。在2024年累計淨買入超8000億港元的基礎上,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加速流入港股,截至目前,南向資金的淨買入額超3200億港元。

南向資金持續加大買入力度,與近期港股的行情密切相關。在AI技術創新驅動下,港股科技板塊迎來價值重估,恒生指數自今年1月14日以來的漲幅接近30%,恒生科技指數自今年1月14日以來的最大漲幅超過40%。

南向資金淨買入額刷新曆史紀錄

在今日港股市場回調之際,南向資金加大了買入力度。

數據顯示,3月10日,南向資金淨買入金額達到296.26億港元,創下互聯互通機製開通以來的單日最高紀錄。此前的最高紀錄為2021年1月19日,當天南向通淨買入額為265.93億港元。

在2024年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8078.69億港元的基礎上,今年以來,南向資金仍在加大力度配置港股。數據顯示,截至3月10日,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淨買入金額為3244.03億港元,去年同期為676.50億港元,同比增長近4倍。自港股通開通以來,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額超4.04萬億港元。

南向資金單日淨買入金額居前的情況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港股通前十大活躍股統計發現,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淨買入阿裏巴巴、騰訊控股、等科技股的金額居多。具體來看,截至3月7日,南向資金今年淨買入阿裏巴巴658.29億港元,淨買入騰訊控股451.53億港元,淨買入中芯國際、的金額均在100億港元以上,淨買入快手超過50億港元, 淨買入小米集團超40億港元,淨買入理想汽車、不低於30億港元。

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淨買入金額居前的個股

對於今年南向資金加大買入力度的原因,融智投資基金經理包金剛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一方麵是因為港股市場的估值較低,尤其是與A股相比,具有明顯的估值折價優勢。這為內地投資者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麵,港股市場中存在許多在A股市場難以找到的獨特投資標的,尤其是大型科技股和高息股。另外,香港市場的政策改革和互聯互通機製的不斷完善,進一步提升了港股對內地投資者的吸引力。

阿裏巴巴等年內漲幅超60%

在資產重估邏輯支撐下,今年以來,港股市場迎來了久違的強勢表現。恒生指數自今年1月14日以來的漲幅接近30%,恒生科技指數自今年1月14日以來的最大漲幅超過40%。

恒生指數成份股中,阿裏健康年內漲幅超70%,中芯國際、阿裏巴巴等年內漲幅超60%,小米集團、快手年內漲幅超50%,藥明生物、周大福年內漲幅超30%,股份、、騰訊控股等多股年內漲幅超過20%。

港股市場的賺錢效應,帶動了南向資金持續淨買入。近2個月以來,南向資金的流入幾乎沒有出現過間斷,即使部分海外對衝基金一度在高位獲利了結。

DeepSeek引發市場對中國科技股以及中國資產整體的重估熱情,且不斷出現新的催化,包括通用型AI Agent產品Manus發布等,投資者情緒不斷改善。包金剛認為,港股市場目前仍處於估值修複階段,隨著企業盈利的回升和市場預期的改善,未來有望迎來估值與盈利的“雙擊”機遇。其中,以互聯網巨頭為代表的科技股仍然是港股市場的重要支撐。隨著全球數字化轉型的加速,科技板塊有望繼續吸引南向資金的關注。

“前期港股市場主要由外資驅動,DeepSeek事件等是推動資金流入的主要原因,海外資金對中國科技股乃至整體中國資產進行了價值重估。” 明澤投資基金經理胡墨晗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近期,港股市場表現則更多是受政策驅動以及宏觀敘事提振風險偏好,投資者情緒不斷改善所推動。

還有多少重估空間?

經過近2個月的持續上漲,港股科技股的估值已得到不同程度修複。接下來市場行情如何演繹,是多數投資者關注的話題。

對此,近日發布的研報指出,縱向比較來看,恒生指數動態市盈率(PE)從春節假期前的9.1倍修複至10.8倍的曆史均值附近,對應2013年有數據以來61.2%分位;恒生科技指數動態市盈率(PE)從春節假期前的15.6倍修複至19.3倍,仍位於曆史均值以下,對應2020年7月有數據以來33.2%分位。

橫向對比來看,港股市場動態市盈率(PE)相較全球主要市場仍處低位,恒生指數股息率也仍明顯高於10年期中債利率,近期市場反彈兩者比值回落但仍高於曆史均值1倍標準差以上。

具體來看,港股新老經濟分化,新經濟動態市盈率(PE)回升至16.7倍,老經濟動態市盈率(PE)回升至6.1倍,均低於2015年以來均值,細分板塊中金融、原材料等板塊估值修複至曆史均值,零售、媒體娛樂、消費者服務等板塊估值仍處於曆史低位。

中金公司認為,靜態來看,不論是橫向對比其他資產和市場,還是縱向對比曆史趨勢,即使是在港股市場板塊和個股內部,當前估值仍處於曆史區間的較低水平。

中金公司進一步指出,本輪港股反彈的本質是建立在對科技趨勢的樂觀情緒上。這個情緒介入的程度和未來還有多少“想象”空間,是回答未來市場空間的關鍵。當前的AI趨勢、敘事變化和估值重估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短期也需要把握節奏,倉位和成本同樣重要。

“港股市場靜態估值雖有所修複,但整體仍處於曆史區間中低位,向上大趨勢的邏輯尚未改變。不過,市場已經積累了較多獲利盤,在短期內不排除出現回調和結構變化的可能性,市場的分歧可能會加大。” 胡墨晗說道。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