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號航天員(神舟十二號飛天在即,帶你走近三位航天員)
今天上午11時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
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首次亮相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航天員
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麵
下麵就帶你走近三位航天員
聽聽他們的航天故事
聶海勝
“我的三次飛行和載人航天‘三步走’息息相關”
23年間,三次飛天,平均相隔約8年
聶海勝的每一小步都走在中國航天的一大步裏
2005年,費俊龍、聶海勝
駕乘神舟六號在軌飛行120小時
首次實現多人多天太空飛行
標誌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務目標順利完成
神舟六號增加了進入軌道艙的任務
還安排了空間科研試驗
航天員還要精通不同模式下的應急和故障處理方法
聶海勝用了兩年時間做到了
對成千上萬個數據了如指掌
飛船內的儀器設備、操作程序爛熟於心
每個飛行動作分秒不差……
2013年,聶海勝作為指令長帶領乘組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
駕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在軌飛行15天
完成了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手控交會對接
航天醫學試驗等任務
這是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的收官之戰
兩次飛天之間的這8年時間
正常情況下人的生理功能都在衰退
聶海勝在航天生理功能的骨骼代謝
心肺和心血管功能等方麵卻始終在優良等級
時隔8年,這次聶海勝將再次作為指令長和劉伯明、湯洪波
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
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首次飛行
開啟了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序幕
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的任務量
比前六次飛行任務總和還要多且時間緊難度大
對航天員綜合素質提出極高要求
這個8年,50歲有餘的聶海勝經曆了什麽可想而知
劉伯明
“我非常期待站在機械臂末端,張開雙臂,麵向茫茫宇宙,享受我心飛翔的感覺”
2008年,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和配合下
翟誌剛順利出艙,完成了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任務
從此中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
如今,劉伯明披掛上陣再上太空
麵對的是建設中國空間站的艱巨任務
1966年,劉伯明出生在東北的一個農民家庭
他知道要想改變命運,唯有苦讀
1985年,劉伯明考取了飛行員
13年後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
神舟五號飛天時,劉伯明沒有入選任務梯隊
他把專業書籍找出來翻了一遍又一遍
進行係統梳理,寫下六七十萬字心得體會
2005年入選神舟六號任務梯隊,但與飛天擦肩而過
終於在2007年成功入選神舟七號任務乘組
並輔助翟誌剛成功出艙
首次進入空間站,神舟十二號乘組要進行連續性操作
飛船和核心艙快速對接後,要抓緊安裝核心艙內設備布置好新家
接著進行出艙活動準備
操作內容多,技術複雜且時間長
這次,劉伯明將進行完整意義上的出艙活動
湯洪波
“期待重返地球,見到大家的那一刻”
乘坐神舟飛船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
到達數百公裏高度的外太空
這是湯洪波成為航天員11年後的第一次飛行任務
湖南湘潭,一個英雄匯聚的地方
湯洪波就出生在這裏的一個小鄉村
父母都是樸素的農民,積極向上且踏實樂觀
1995年,校園裏的一紙招生通告讓湯洪波熱血沸騰
經過層層選拔他被順利錄取
偏僻的小鄉村也沸騰了
在飛行學院湯洪波不是最聰明的但最努力
飛行成績經常獲得滿分
被評價為“教科書式的飛行”
2009年,我國開始第二批航天員招錄選拔
已經是飛行大隊長的湯洪波報了名並最終入選
飛行夢由天空轉向太空,一字之差卻有著巨大跨越
4年左右的時間
湯洪波完成了
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訓練
如果說飛行員是一次次衝向藍天
航天員更多的則是準備飛行
就像是一場長跑,等待的過程漫長且艱辛
加上訓練強度之大,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2016年,湯洪波曾入選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
這次又準備了五年,他終於等來了飛向太空的機會
以什麽原則和心態
做好天上的工作任務?
他說首先要追求準確度而不是工作量
確保每個步驟零失誤,其次要保證身心健康
期待自己盡快克服失重影響,進入工作狀態
期待完成任務的同時,領略太空美景
期待重返地球,見到大家的那一刻
神舟十二號飛天在即
讓我們共同期待!
解放軍報微信發布
作者:毛誌文 占康
製圖:黃澤聰
攝影:徐部
編輯:向曉昕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