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兵撤徐州有3條路,走兩淮最易脫困。粟裕:他絕不會走兩淮

圖片來自網絡

很多資料都顯示,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圍攻黃維兵團時,粟裕最為緊張,以至於7天7夜都睡不著覺。

粟裕的緊張並不是害怕打不下黃維兵團,而是他在反複衡量、計算該如何合理分配使用華野的40萬兵力,完成既配合中野吃掉黃維兵團的10餘萬兵馬,又要夾住徐州杜聿明集團的30餘萬兵力,並且還要兼顧到蚌埠附近的李延年和劉汝明兩個兵團可能發起的北上救援行動。

這三個任務哪一個都不能出錯,稍有差池,將造成整個淮海戰役功虧一簣。

對此,劉伯承元帥曾形象的比喻: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

吃掉的就是黃維兵團,夾住的是杜聿明集團,看住的就是南麵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

在這三個任務中,最令粟裕頭疼的是徐州杜聿明集團30餘萬兵力的撤退之路。

如果對杜聿明的撤兵路線判斷失誤,夾不住杜聿明集團,那正在“吃”的黃維兵團也很有可能吃不下,反而會被杜聿明集團與黃維兵團和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合流,形成更大的一股力量,讓華野和中野更加無處下嘴。

而合流後的杜聿明集團反而會逐步南退,在蚌埠一線依托淮河和大別山兩條地理防線與華野和中野抗衡。

如果真的出現這個局麵,那當初粟裕力排眾議,強烈建議毛澤東放棄華野抽兵南下,而是要集中主力在中原地區打一場大型殲滅戰的戰略構想則會失敗。這個後果是粟裕根本無法承擔的。

就在粟裕在苦思破敵之策的時候,南京的蔣介石和徐州的杜聿明同樣是陷入了糾結狀態。

蔣介石的糾結是自己這個國民黨軍隊的統帥竟然無法命令部下出兵救援徐州,接應杜聿明南撤。

本來,在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國民黨方麵的說法)開戰之前,蔣介石是有意讓白崇禧主持徐州和華中戰事的。這其中固然有想進一步把桂係軍隊拉入戰場的心思在內,但也算是知人善任。可是,桂係卻在此時想著把蔣介石拉下馬,好讓李宗仁走到前台,就放棄了此次機會。

國民黨徐蚌會戰失敗後,曾經有記者采訪白崇禧,說是當年如果你去指揮,局麵是否不會這麽糟糕?

白崇禧回答道:

不糟又怎麽樣?打勝了還不是老蔣的天下?北伐時我打的勝仗還少嗎?結果怎樣呢?現在也叫他嚐嚐失敗的滋味!

在危急時刻,國民黨內部仍然傾軋如此,要是還不失敗,那可真的沒有天理了。

杜聿明兵撤徐州有3條路,走兩淮最易脫困。粟裕:他絕不會走兩淮

白崇禧 圖片來自網絡

在白崇禧的這種指導思想下,他又豈會把華中“剿總”的部隊讓蔣介石調走去支援徐州?

據很多回憶錄中記載,當時蔣介石給白崇禧打了若幹電話要求調兵,可都被白崇禧以長江防線重要,不能抽調過多兵力支援徐州等言辭推諉。其實,自古以來就有“守江不守淮,則長江天險與敵共之”的說法。這也就是說,如果不守淮河,隻守長江,是根本守不住的。這是一個基本常識,以白崇禧這位被稱為軍事家的人不會不知道。

白崇禧的多次推諉終於把蔣介石惹毛了。在後世的回憶錄中記載,在二人最後一次通話時,白崇禧突然發現,對麵話筒裏突然沒有了說話的聲音,隻有急促的呼吸聲,就在白崇禧把話筒更加靠近耳邊,想要聽聽對麵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的時候,耳邊突然傳來了一聲怒吼:“X希匹”。

在白崇禧和蔣介石幾十年的交往中,還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粗言暴語。蔣介石雖然動輒以家鄉的粗話來問候部下,但對白崇禧一直是很客氣的,即使心中充滿了對白崇禧的怒火,也從未失態過。可這次蔣介石確實是急眼了。

聽到蔣介石竟然罵自己,白崇禧也懵了。自從白崇禧從軍以來,無論是李宗仁還是其他那些軍事大佬們,還沒有一人像這樣對待過他。於是,白崇禧也大發雷霆,不僅摔了電話,而且馬上下令,原本準備派往徐州的第2軍第9師立即停下來。二人徹底鬧翻。

就這樣,蔣介石費盡心力想從白崇禧手下挖兵救援徐州,最後僅僅去了一個20軍。

20軍是川軍楊森的基本部隊。抗戰之後,付出極大傷亡的川軍也想回鄉。可是,由川軍組成第16兵團已經被“長腿將軍”孫元良帶到了徐州戰場,同為川軍,20軍就是再不願意也隻得趕赴徐州戰場救援。

好在還有黃維兵團12兵團。

對於黃維兵團,白崇禧根本就沒動想要留下的心思,他知道,黃維是個死腦筋,無論自己如何勸說,黃維也不會聽他的。

就在蔣介石和白崇禧為了援兵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徐州的杜聿明此時也犯了難。

杜聿明兵撤徐州有3條路,走兩淮最易脫困。粟裕:他絕不會走兩淮

蔣介石於杜聿明合影 圖片來自網絡

難處就在徐州究竟是守還是不守?

杜聿明認為,放棄徐州,把主力集中在蚌埠一線,依托淮河和大別山的有利地形與華野和中野堅持最為上策。而蔣介石則認為,徐州城高池深,又經過了堅固的工事強化,作為在中原地區的一個強有力的戰略支撐點是不能被隨便放棄的。可是,作為橫亙在蚌埠和徐州之間的廣闊區域蔣軍確實是無法控製,如果聯係兩地的交通線被華野切斷,徐州勢必會被孤立,到那時,失去了後勤補給線的徐州又能堅持多久呢?

經過了一係列的利害關係衡量,蔣介石終於同意了杜聿明的策略,從徐州撤兵。

可緊接著杜聿明又遇到了第二個難題,那就是究竟該選擇哪一條道路撤兵呢?

從徐州撤往蚌埠一共有三條路線可供杜聿明選擇:

第一條線路:走徐州以東

全軍向東,走海州(近連雲港)一線與黃百韜兵團匯合,然後利用海運把部隊運往華中地區,然後再整軍北上,於淮河一線設置陣地於華野抗衡。

這條線路的優劣勢都非常明顯。

優勢是:徐州距離海州的距離不遠,以杜聿明集團30餘萬兵力強行向海州方向突圍,400餘裏的路程5日可達,而且,海州方向還有黃百韜部的5個軍10餘萬兵力可以前出接應,海州也在第14軍的掌握之中。

劣勢是:南京國民政府的海運能力是否能在短期內運走這40餘萬大軍,如果短期內運不走,海州勢必會遭到華野和中野的強力攻擊,一旦抵擋不住,幾十萬大軍就有背海一戰,被趕下大海的危險。

客觀地說,選擇這條道路對於杜聿明集團而言是風險與機遇並存的一個選擇,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個選擇,哪怕在撤兵過程中損耗了10餘萬兵力,隻要是主力能夠保存並且迅速趕到蚌埠一線,就是成功。

可是杜聿明過於求穩了,這條撤兵線路被放棄。

筆者雖不是軍迷,但也仔細揣摩過這條線路和緊接著的黃百韜兵團被消滅的過程,曾經有一得。那就是劉峙和杜聿明如果不命令黃百韜兵團向徐州靠攏,而是命令黃百韜直接轉進海州,走海路撤兵。相對於徐州杜聿明集團離海州400餘裏的路程,黃百韜部離海州的距離不過百餘裏,強行軍一日可達,然後迅速裝船運往兩淮加入戰場,穩固黃維兵團的後方,如此一來,中野想要一口吃掉兩個兵團20餘萬兵力恐怕很難。

可是,由於黃百韜兵團的收縮,又因為劉峙事先泄露了要退軍的消息,使得海州大亂,大量的國民黨各級政府的官吏們和有錢人紛紛跟隨從海州撤出的14軍撤退,嚴重阻礙了本是半機械化部隊的14軍的撤軍速度,最終,等待14軍的黃百韜兵團被華野堵住,被消滅在了碾莊。

第二條線路:走兩淮地區

客觀地說,走兩淮地區是最具有迷惑性的一條道路,也是最容易脫困的一條道路。

在杜聿明準備撤兵的同時,華野高層也在揣測杜聿明的心理,如果撤退的話,他究竟要選擇從哪個方向突圍呢?

在當時,華野有些將領就認為,杜聿明最有可能的突圍方向就是徐州以東和兩淮方向,可均被粟裕否決。

杜聿明兵撤徐州有3條路,走兩淮最易脫困。粟裕:他絕不會走兩淮

粟裕 圖片來自網絡

否決往徐州以東突圍的理由就是杜聿明所考慮的那樣,害怕因船隻運輸問題造成背海一戰的危險;否決往兩淮突圍的理由也和杜聿明一樣。

作為久經沙場的宿將,杜聿明也很清楚在當時條件下往兩淮方向突圍最容易脫困,一是華野主力正在圍攻黃百韜兵團,二是中野主力正在圍攻黃維兵團,無法抽出大量兵力來阻擊自己,淮北地區雖然是國共雙方的拉鋸地區,但淮南之地仍掌握在國民黨手中,隻要是到了這個地區,自己就可以隨時得到後方的補給,快速恢複戰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往兩淮突圍正好可以迷惑粟裕,在粟裕認為最不可能的方向突圍,反而會取得成功。

但是,杜聿明最後沒有選擇向兩淮方向突圍就不是一個軍事上的問題,而是國民黨軍內派係的傾軋了。

杜聿明集團三個兵團幾乎都是機械化與半機械化部隊,如果突圍到了兩淮的河網地帶,既不利於機械化部隊的展開,又會落下一個對黃百韜兵團見死不救的罵名。按照杜聿明的話來說,那就是到那時,國民黨國防部那些人是絕對不會管他的,自己可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以杜聿明對國民黨軍中派係傾軋的了解,國民黨軍中的那些將領們絕對是幹得出來這種事情的。

第三條線路:走津浦線西側南下

最後,杜聿明也隻剩下走津浦線西側南下這一條路了。

這條線路的優勢在於地勢開闊,路途平坦,可供機械化部隊無障礙行軍,而且離蚌埠一線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的距離最近,可以獲得接應。隻要是自己脫困,待到得到補充之後,自己就可以再次率部北上,在側後方保障黃維兵團。當然了,前提是黃維兵團能夠堅持到這個時候。

杜聿明的撤退計劃恰好和粟裕的判斷一致。

什麽叫做料敵於先?這就是!

這可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軍情判斷,而是綜合了各個方麵的情報,包括軍事上的,政治上的,甚至連杜聿明的喜好和心中所想都需要考慮在內。

由此可見,粟裕被稱為軍事家是恰如其分的,其第一大將的威名由此奠定。

既然判斷出了杜聿明的撤兵路線,那就不能再叫他縮回去。於是,粟裕又做出了兩項重要安排,一是對黃百韜兵團的攻勢要減弱,給杜聿明和黃百韜一個能夠解圍的希望;二是不要對徐州圍得太死,在徐州西南方向,也就是杜聿明準備要撤兵的路線上有意識地放鬆包圍圈,讓杜聿明產生突圍很容易的錯覺。不然,一旦杜聿明認為突圍困難,又縮回徐州,以徐州的堅固工事,華野要想啃下來也確實要很費一番力氣。

戰局進行到這裏,一個碗裏的黃維兵團已經要吃到嘴裏了,筷子夾的杜聿明集團也已經被夾住了,就隻剩下一個“看”的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了。

那麽,這兩個兵團在此次大戰中就沒有絲毫作為嗎?

杜聿明兵撤徐州有3條路,走兩淮最易脫困。粟裕:他絕不會走兩淮

顧祝同 圖片來自網絡

這倒也不是。

就在黃維兵團被圍的時刻,李延年兵團的99軍和劉汝明兵團的55軍已經由蚌埠出擊,前鋒離黃維兵團已經不足40公裏了。可就在黃維滿心歡喜地認為馬上就要解圍的時候,接下來的一幕卻令黃維驚愕不已:99軍和55軍突然撤兵了。

原來,就在99軍和55軍前進到離黃維兵團不足40公裏的時候,被稱為“粥桶”的國民黨軍總參謀長顧祝同的座機飛臨戰場上空,顧祝同命令第99軍和55軍馬上撤離戰場,撤退到澮河南岸等待下一步命令,並且嚴令,一定要炸毀澮河上的新馬橋。

待到兩個軍剛剛撤到澮河南岸,並按照命令炸毀新新馬橋之後,顧祝同的下一道命令又下達,兩個軍按照原行軍路線繼續前進。

這下子可把劉汝明給搞毛了。這是什麽情況?大軍離開蚌埠已經前進了60多裏,眼看著就要解黃維兵團之圍,可又突然下令撤兵,並且還要炸毀橋梁。剛執行完這道命令,又令繼續前進,如此朝令夕改,顛三倒四,這個顧祝同究竟在搞什麽鬼?

麵的劉汝明的怒火,顧祝同異常窘迫,說了半天劉汝明才搞清楚。

原來,據國民黨空軍偵察,共軍四個縱隊正向99軍和55軍兩翼迂回,為了不使援軍側翼受到威脅,隻得下令先撤回澮河南岸,依托澮河的有利地形,再節節推進。

其實,顧祝同並沒有完全說實話。

真實的情況是,國民黨空軍偵查的所謂的四個共軍縱隊其實是由國民黨的潰兵和各地的國民黨政府的各級官吏的逃亡人員組成的。顧祝同在沒有核實情況的前提下,就草率地下令了撤退的命令,最終釀成了一個大烏龍事件。由此可見,國民黨軍內把顧祝同稱為“粥桶”,其實並不是白叫的。

這一反複折騰,劉汝明和李延年兩個人再也沒有了之前的銳氣和心氣了,部下也是經過了反複折騰,弄的是人困馬乏,怨聲載道。

可憐黃維再也沒有等到援兵,隻能是固守待援了。

由此,淮海戰役大局已定,等待著他們注定是失敗的結局。

杜聿明兵撤徐州有3條路,走兩淮最易脫困。粟裕:他絕不會走兩淮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