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拚多多拚單什麽意思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拚多多拚單什麽意思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雙11剛結束的第一天,拚多多發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拚多多Q3季度總營收為142.098億元,同比增長89%。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歸屬於拚多多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4.664億元。
拚多多首次實現季度盈利讓外界驚歎不已。
成立5年、上市2年的拚多多打破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多項紀錄,與此同時,它在營銷上的投入以及“百億補貼”玩法兒也深入人心,沒想到拚多多竟然能這麽快實現盈利。與拚多多Q3季度實現盈利相比,拚多多打造的“拚單現象”更值得關注。
“還有誰沒砍,幫我砍一刀”,這是雙11期間,微信群中最為常見的現象,有人為了拚單,甚至不惜拉上了前女友。

實際上除了拚多多的“幫忙砍一刀”在微信群內傳播外,京東、天貓、蘇寧易購等電商平台的“拚單”玩法兒同樣在微信群內流行。據我的觀察,部分線下的實體商店裏,也逐漸流行拚單玩法,拚多多的拚單玩法為什麽會成為消費潮流?
拚單帶來用戶高速增長
零售行業成為近幾年來中國互聯網行業變化速度最快的行業,根本原因在於,瞬息萬變的科技互聯網,讓零售商時時刻刻都必須保持危機感,看似短期內“大勢已定”的局麵很快就會麵臨新的挑戰者,因此,誰都不敢延緩自己奔跑的腳步。
資本市場更關注營收和淨利潤,而互聯網公司更關注用戶。互聯網行業的競爭,最終還是回歸到用戶之爭,誰能贏得用戶的簇擁,誰就能率先贏得規模優勢,並且在接下來的競爭中獲得更有利的地位。越是巨頭公司,越是關心用戶增長。
拚多多何時會迎來增長的天花板?很多人都非常關心這個問題,但從Q3財報來看,拚多多依然在高速“奔跑”。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月份,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6477億元,增長15.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3%。而拚多多的營收增速高達89%,遠遠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財報顯示,截至9月底,拚多多平台年度活躍買家數達7.313億,同比增長36%,一年內活躍買家數增長了1.95億。其中,Q3季度單季增長了4810萬。
第三季度,拚多多App平均月度活躍用戶數達6.434億,較去年同期增長50%,單個季度增長7460萬。

拚多多的用戶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其他電商平台的增速,將其放大到整個互聯網行業來看,拚多多的年內活躍買家增速、月度活躍用戶增速也是遙遙領先。《QuestMobile2020中國移動互聯網秋季大報告》顯示,2020年1——9月,中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規模淨增796萬,拚多多月活用戶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平均水平的9倍多。
沒錯,中國7億人都在拚。拚多多用戶高速增長背後,是因為拚單模式的核心在於社交跟電商的完美契合。外界常常將拚單模式簡單粗暴地稱之為“團購”,實際上即使是“千團大戰”的最終“王者”美團,現在也弱化了團購的說法。拚單絕不是團購。
社交促進電商。拚多多崛起之前,電商行業並未注意到社交與電商的關聯,前者是一款生活與娛樂產品,而後者則是純粹的購物。然而,在社交網絡的龐大流量池下,任何行為都有可能發生。
有些用戶甚至以前從來沒上過淘寶,但他們有微信,並且也想在網上買東西,而下載App、綁定銀行卡這兩個很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成為一些人的門檻,拚多多挖掘到了這塊空白的市場,並以此為根據地,向著“五環內”前進,越來越多的一二線城市用戶也逐漸變成拚多多用戶。騰訊2020年Q3季度財報顯示,微信及WeChat的合並月活躍帳戶數為12.1億,同比增長5.4%。
社交拓展了電商的邊界和深度,電商也成為社交的一部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社交需求位於第三層,僅次於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是大社交圈/小社交圈中的一部分。
人們在社交圈中的聊天內容十分豐富,明星八卦、生活、讀書、工作等,都有可能,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具體的商品,比如兒童玩具、服裝鞋帽、吃喝等,因此,他們很有可能是一邊社交,一邊網購,兩者並不是相互獨立,而是連在一起。當人們在微信群內一起通過拚多多“砍一刀”的時候,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微信的活躍度。
從商業行為來看,社交電商間接了促進用戶的購物需求,泛社交群體即使不會去購買同一件商品,也有可能因為“你幫我,我幫你”的情感因素而激發出購物熱情。
社交是做用戶增長最快的模式,在拚多多拚單模式帶來大量用戶的刺激下,無論是電商平台還是實體店,自然會緊跟拚單浪潮。
拚單改變用戶購物習慣
拚多多出來之前,外界一度以為中國電商行業的增長已經到了盡頭,然而,拚多多的出現,讓電商行業再度出現新的增長點,各大電商平台直到此時才發現,原來電商行業還有如此大的市場沒有被挖掘出來。
拚單模式直接改變了用戶的購物習慣,我們可以從兩組具體數據來看。
1.拚多多的用戶使用時長。根據高盛援引數據機構Quest Mobile的報告稱,2020年Q3拚多多App的用戶總時長達到5310億分鍾,同比增長101%。Q3季度,拚多多用戶使用時長已經占據中國所有電商服務平台用戶總時長的41%,較Q2季度再次提升7%。
2.拚多多上活躍用戶的人均開銷變高。拚多多Q3財報顯示,在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12個月內,每活躍買家年度開銷為1993.1元,同比增長27%。
用戶在拚多多上使用時間越來越長,人均花費也越來越高,顯然,人們已經把拚多多當成了一款主流的購物平台。對於用戶來說,拚單模式的吸引力在於:
第一,由買到逛。過去用戶會因為必需品而去購物,現在用戶卻能在拚多多等電商平台上享受“雲逛街”的樂趣,用戶並不需要非得在拚多多上買什麽,但是一旦相中了某件商品,就可以拚單便宜買到。
當然,這背後也跟拚多多的AI推薦技術有關,很多用戶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要買什麽,而AI推薦技術可以通過用戶在平台上的瀏覽習慣、購物習慣等構成的用戶畫像進行更精確的推薦,大大提升商品與用戶匹配的效率。
第二,來自熟人的推薦。正如喬納ⷤ《瘋傳》一書裏提到的,“如今沉溺於社交網絡的人們,好像不能停止他們的共享行為,包括共享他們的所想、所愛和所需。”當用戶看到其他好友在微信群內推薦的兒童玩具、服裝鞋帽等商品時,很容易被這些信息所影響,而一旦用戶能確認好友也買過的時候,信任度大大增加。
第三,由高價比帶來的超出預期。曾有多位媒體人向筆者表示,他們都是拚多多的忠實用戶,他們常常會在拚多多上買各種當季的農產品,價格便宜,東西質量也還不錯,他們之所以被拚多多給迷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拚多多上商品的高價比帶來的超出預期。
拚多多CEO陳磊曾在專訪裏提到:“在物質消費決策中,高價比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大部分零售場景最後都是在比拚價比,消費者心中有杆秤。”
確實,消費者本身非常聰明,商品好不好、是否便宜,他們自己都會進行比較和評判。拚多多對iPhone等數碼產品的補貼徹底打響了它在數碼圈的名氣。拚多多8月6日的“百億補貼節”活動中,iPhone 11 64G版補貼後的售價僅為3979元,首次來到4000元以下區間。11月10日晚上,拚多多上的iPhone12,百億補貼券後大降600元。
拚單模式不隻是一群人將商品拚在一起這樣簡單,它是對整個用戶購物習慣的改變。開始消費者可能隻會在拚多多上買一些單價較便宜的商品,但隨著“拚多多,真香”的流傳以及自身經驗的積累,再加上拚多多對“品牌授權,假一賠十”的保障,消費者越來越敢於在拚多多上買iPhone 12、戴森、奢侈品、化妝品、包包等,由此也帶來了拚多多活躍買家年度開銷數據的增長。
在拚多多的示範下,線上線下的零售商都開始追隨拚單模式。

“價比”對於零售商來說,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因為消費者天然就熱衷於高“價比”的商品,同樣是iPhone 12、戴森,當然是優惠力度越大越好。當“價比”的理念深入到消費者內心,它就占領了消費者的品牌心智,任何零售商都禁不住這種誘惑。
“拚拚拚”模式背後,拚的既是商品,也是社交,同時也是一種精神娛樂。
雙11結束後,拚多多並未像其他平台一樣公布雙11戰報,但它的成績也很好。七麥數據顯示,從11月10——11月13日,拚多多連續4天占據App Store免費榜總榜第一名的位置。不得不說,“拚多多現象,實在太瘋狂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