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券業行家
從履新到離任不足兩個月,匯泉基金副總經理的離任,留下了一係列謎團,也引發了對中小公募機構的思考。
個人係公募高管
上任月餘閃辭
匯泉基金,全稱匯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個人係公募的標誌性存在。近期因副總經理尋衛國的迅速離職,備受矚目。
回想今年1月22日,因工作調整,尋衛國由督察長轉任副總經理,負責業務管理。
本以為這一舉措意味著“新的開端”,沒想到的是竟然是“曇花一現”。就在今年3月7日,距走馬上任僅過了一個多月,他就因“個人原因”離職。
離職的原因,可能來自規模和業績的壓力。
天天基金網顯示,匯泉基金成立於2020年6月,在2021年三季度一度達到36.79億元。其後規模間歇跳水,2024年底僅為23.68億元,較巔峰期縮水近四成,在211家公募機構中,排名第167位。
這一案例,凸顯了中小型公募因資源匱乏、管理跨度過大而麵臨的治理挑戰。
更深層次的矛盾在於,總經理梁永強身兼創始合夥人、基金經理等多重角色。其管理的三隻產品任職回報均慘遭“腰斬”,其中匯泉策略優選混合A任內虧損高達49.24%。這充分暴露了個人係公募過度依賴創始人決策的弊端。

行業高管流動現象,在2025年愈發顯著。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行業高管變更就達到了49人次,涉及33家公募機構,包括浦銀安盛、惠升基金等知名機構。例如,先鋒基金總經理龍湧離職後,由經驗豐富的老將張帆接任,這一變動凸顯了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背景下的人才爭奪壓力。

產品發行與業績背道而馳
結構性矛盾凸顯
對投資者來說,新基金“虹吸效應”與業績虧損問題,日益嚴重。
研究顯示,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新基金首年贖回率高達44%,且新基金年化收益平均比老基金高出1.5%-2%,但發行後老基金業績卻普遍下滑約2%。
例如,某知名基金經理依托新托管行發行產品,雖然吸引了大量第三方平台資金(達到托管行客戶資金的9倍),但長期業績卻難以持續。
這一現象的根源在於:銀行渠道通過托管費獲取長期收益(每1元新基金托管10年可獲得5.79%的現值收益),從而推動了“重首發輕持營”的畸形模式。
此外,“迷你基”清盤潮也席卷了中小公募。為了維持規模,這些機構盲目發行主題基金,但由於業績不佳,大量產品最終淪為“迷你基”。
例如,某個人係公募旗下多隻產品規模不足5000萬元,2024年被迫清盤了3隻混合型基金。

競爭格局分化加劇
頭部效應與中小機構生存困境
頭部公司如易方達、華夏等憑借渠道優勢,在2024年新發規模占比超過了行業的50%。而匯泉基金等中小機構,主要依賴代銷渠道,品牌溢價能力較弱。
在投研能力方麵,部分公司出現了斷層。
以匯泉基金為例,除總經理外,其他基金經理的任職時間均不足3年,且管理產品的業績表現墊底。相比之下,頭部公司通過“老帶新”的梯隊建設方式,保持了業績的穩定性。

投資者保護與行業轉型
迫在眉睫
基民“賺錢難”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研究顯示,盡管2023年權益類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達到了12%,但基民的實際盈利占比卻不足30%。這主要是由於頻繁申贖和“贖舊買新”的行為所致。
為了推動行業轉型,2024年證監會發布了《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意見》,要求限製“拚單式”新發產品、強化長期業績考核。部分公司已經積極響應這一政策,如某頭部機構將基金經理的考核周期從1年延長至3年。
總結而言,公募行業正經曆著“冰火兩重天”的局麵——頭部機構憑借資源和合規優勢不斷擴張,而中小機構則在治理漏洞、業績壓力和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舉步維艱。
未來,行業需要從“規模驅動”轉向“質量驅動”,通過優化治理結構、強化投研能力、完善投資者陪伴體係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