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雲傑回應“出圈”:每個人都要適應網絡時代,希望全員擁抱新媒體
- 编辑:5moban.com - 18啤酒產業悄然迎來“曆史性轉折”。
最新出爐的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以474.72萬千升產量超過山東(463.4萬千升),躍居全國第一,終結了後者30餘年的霸主地位。
這場產量排位戰,實則暗藏產業變革的深層密碼——當啤酒產業告別規模崇拜,價值覺醒的時代正式到來。

█山東啤酒產量連續35年穩居第一
1990年,山東啤酒坐上了國內啤酒霸主寶座,至今已有35年之久。
山東不僅擁有、泰山原漿啤酒、嶗山啤酒等知名品牌,啤酒產業鏈也十分完善。特別是青島啤酒,向來重視山東“大本營”。近年來,青島啤酒通過新建製造基地、收購當地酒廠等方式,先後將嶗山啤酒、壽光啤酒、趵突泉啤酒、銀麥啤酒、南極洲啤酒、綠蘭莎啤酒、匯泉啤酒等地方品牌納入麾下,在鞏固根據地的同時,也帶動了山東啤酒產能的增長。
與此同時,華潤啤酒、等頭部品牌也看中了山東市場,紛紛投資設廠,進一步中穩固了山東的地位。
數據顯示,2022年,山東啤酒產量489.39萬千升,增幅5.35%;2023年,產量483.6萬千升,增幅已收窄為1.5%;2024年,產量為463.4萬千升,同比下降1.9%。業內人士分析,山東啤酒產量增幅回落,既有啤酒行業本身的原因,也有山東啤酒自身的原因。
從行業來看,此前多年,啤酒消費受外部影響,市場整體需求疲軟,消費者對啤酒的需求增長放緩,線下消費場景明顯減少。特別是啤酒的主要消費場景之一——餐飲業遭遇困境,直接影響了啤酒的銷售量和產量。
從山東市場來看,青島啤酒、華潤啤酒兩大巨頭就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他小企業和品牌生存困難,進而影響整體產量的增長。
同時,競爭壓力還來自山東的對手們。近五年來,廣東、浙江和四川的啤酒產量一直穩居前列,江蘇、河南、河北的啤酒產業也比較發達,產量均處於全國前10名,其中,江蘇強勢崛起,躋身國內第五名,啤酒產量2022年增長了11.9%。
█緊追不舍,廣東啤酒終於反超
山東最強勁的對手,無疑是廣東。
自2011年來,廣東就坐穩了“榜眼”的位置,並不斷縮小與山東的差距。特別是2022年以來,廣東啤酒產量一直保持增長的勢頭,近3年產量分別為394.11萬千升、454.46萬千升、474.72萬千升,特別是2023年,增長幅度高達15%,與山東的差距大幅縮小;2024年,廣東啤酒產量增幅隻有1.7%,不過,相比山東的負增長,這一成績已經足以使之完成反超。
廣東啤酒產量為什麽能夠持續增長?
廣東既是經濟和人口大省,經濟總量常年位居全國第一,又處於開放前沿,與港澳、東南亞往來密切,是名副其實的啤酒產銷大省。
據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會長彭洪介紹,廣東人口數量雖不及山東,但廣東的啤酒氛圍濃厚,有效消費者人數排在全國第一位。
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省國產及進口啤酒銷售收入高達185億元,同比增長71%,占比全國啤酒銷售收入的近10%。其中,香港生力啤酒在香港市場的銷量下滑6%,在廣東的銷量增長3.3%,可見廣東市場的消費能力。
彭洪還提到,廣東各酒企既重視優勢產能的提升,又非常重視市場推廣,在拉動啤酒消費方麵出台了許多有力的措施,從而推動了廣東啤酒產業的發展。
廣東也由此成為了啤酒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曾經,、活力啤酒、藍帶啤酒和金威啤酒號稱廣東啤酒“四小龍”,如今,“四小龍”隻有珠江啤酒尚存,其他品牌均已易主:藍貝啤酒收購了藍帶啤酒,雪花啤酒並購了金威啤酒,青島啤酒收購了活力啤酒。

如今,華潤啤酒、青島啤酒、百威啤酒、、燕京啤酒等五大啤酒巨頭均已布局廣東。
2021年,華潤啤酒在深圳的總部基地啟動建設,其中包括年產能10萬千升的精釀啤酒基地。2022年,重慶啤酒投資62億元擴建佛山啤酒生產基地,預計建成後產能將達到50萬千升/年。2024年,泰山啤酒規劃設計年產能10萬千升的首個南方工廠在佛山開業。與此同時,百威啤酒在佛山工廠的產能已達到160萬千升/年,青島啤酒在廣東的總產能更是超過200萬千升/年。
粗略計算,上述“外來戶”每年就將為廣東市場貢獻近450萬千升的產能。
與此同時,珠江啤酒也在廣東省內各地積極擴充產能:梅州新增一條瓶裝啤酒灌裝線,中山新增30萬噸啤酒釀造能力及兩條啤酒生產線,東莞上馬了30萬千升年產能和灌裝年產10萬千升啤酒擴建項目,湛江上馬了20萬千升年產能項目。2024年,珠江啤酒還公開招標,進一步擴建其30萬噸的釀造產能……這些項目又能為廣東市場貢獻超過100萬千升的產能。
在眾多啤酒企業緊鑼密鼓的布局中,廣東啤酒實現反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存量博弈,產量不再是製勝關鍵
在產量寶座易主的同時,啤酒行業的另一變化也值得關注:從2018年以來,全國規模以上啤酒企業累計產量從3812.2萬千升下降到2023年3590萬千升。許多地區啤酒產量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
雲酒頭條分析認為,啤酒行業已經進入存量博弈時代,勝負規則已然改寫,行業的焦點也從規模增長轉移到價值提升。
由於產品屬性顯著不同,啤酒市場的半徑往往與生產廠家緊密相關,並受製於物流、供應鏈等多方麵影響。群雄逐鹿的山東啤酒市場增量空間相對有限,省內生產基地分布接近飽和,環山東區省份近年來不斷增長的啤酒產能,也令山東啤酒外銷的半徑有所收縮。從這一角度看,產能增速放緩,亦是其高度成熟的表現。
產能擠壓之下,變革隨之而來。
以龍頭青島啤酒為例,這家有著120餘年曆史的企業,已打造出啤酒行業第一家、酒業第一家、全球食品飲料行業第一家“可持續燈塔工廠”。在工廠設備、工藝流程不變的情況下,青島啤酒挖掘數據價值並應用,提高互聯網與物聯網融合度,產業數字化向深度廣度延伸拓展,進一步提升資源、能耗、生態維度的綜合效益,實現以數字化轉型驅動百年工廠升級。

此外,青島啤酒還將可持續發展貫穿於整個產品生命周期,通過應用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進行研發、采購、生產、物流等產業鏈條優化升級,提高企業“低碳競爭力”,持續提升產品質量。
啤酒行業的創新求變,不隻體現在規模化生產,也傳遞到了渠道端。
泰山啤酒研發的“7天鮮活”原漿啤酒自2010年推向市場,受到了經銷商、消費者的共同歡迎,經久不衰,目前已實現工廠周邊近1000公裏內當日達。在近日舉行的2025首屆招商會上,283家經銷商與企業成功簽約。而在此前,泰山啤酒也表示麵相全國承接代加工生產業務。
“泰山啤酒生產和營銷團隊與時間賽跑,實現了快訂單、快生產、快物流,終端門店直接向廠家下訂單,淩晨0點開始生產,產品下線後直接裝車,3點就已發往全國。”泰山啤酒總經理張開利表示,泰山啤酒能夠實現突圍,靠的是差異化產品、創新的渠道模式以及一套成熟的7天供應鏈體係。
發生在山東啤酒市場的變化,也是國產啤酒行業的掠影。
天眼查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僅33家精釀啤酒廠,2023年,這一數字已經變為7998家。其中,2019-2023成立的企業數量高達6179家。業內人士分析,存量博弈階段,原漿啤酒、精釀啤酒等更創新、更貼近消費者、更具有利潤空間的產品收到關注。“價值革命”的背景下,產量或許已不再是唯一衡量行業發展的指標。